水工业网 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国务院《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》确定的城市黑臭水体整治目标和工作要求,为指导各地准确把握当前整治城市黑臭水体的核心和关键问题,科学有效实施控源截污措施,在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工作指南》的基础上,近期又组织编制了《城市黑臭水体整治――排水口、管道及检查井治理技术指南(试行)》(以下简称技术指南)
该技术指南发布的目的就是在技术层面深化和细化工作指南中的“控源截污”和“就地处理”两项重要任务;指导各地能够在有限的时间,抓住导致水体臭的关键点和核心,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,实现有限目标。
排放浓度超过300~400mg/L,但是众多的城镇污水处理厂进水CODCr浓度却不足200mg/L,甚至不足100mg/L,最直接原因就是地下水等外来水入渗、雨水混接和水体水的倒灌。很多城市污水处理率高达90%以上,甚至超过百分之百,但是水体是黑的就足以说明,污水处理实际成效在百分之50%以下,甚至更低。“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升上去,水体污染物才能够降下来”形象表达了污水处理功效提升对水体臭治理的重要意义。技术指南提出治理后,高地下水位地区污水处理厂的进水CODCr浓度不低于260mg/L并不是苛刻和严格的治理目标。 <br />
<P> 四、技术指南技术路线的确定 <br />
<P> 技术路线提出了四条路径:一是在查排水口旱天有无污水直排(包括雨水排水口有无污染水排放)的基础上,提出确定和强化各类排水口的治理、污水收集处理对策;二是在查排水口雨天有无溢流污染的基础上,制定管道及检查井缺陷(包括混接)的检查(调查)、调蓄和就地处理及设施维护的具体措施,治理排水口、控制合流溢流污染、防止倒灌;三是在查污水处理厂进水量的基础上,并结合地下水位情况和排水管道缺陷(包括混接)调查,解决污水外渗和地下水入渗、倒灌问题;四是在查污水处理厂进水浓度的基础上,针对进水浓度异常偏低,采取措施解决排水口倒灌、管道及检查井的地下水入渗问题。 <br />
<P> 五、技术指南具体措施的确定 <br />
<P> 技术指南可以用:“一个核心,七大措施,多项目标”来概括。即以“控源截污”为核心,通过“查、改、修、分、蓄、净、管”等措施,解决“关键在排口,核心在管网”的问题;实现“一箭多雕”。 <br />
<P> 技术指南主要内容包括总则,排水口调查与治理,排水管道及检查井检测与评估,排水管道及检查井修复与治理,截污调蓄与就地处理,排水管道、检查井及排水口维护管理等章节,“查、改、修、分、蓄、净、管”七大措施分别体现在各个章节中。 <br />
<P> “查”就是查清排水口存在问题,查清管道存在的缺陷、地下水等外渗水、污水外渗与雨污混接等情况,为后续治理措施提供支撑。 <br />
<P> “改”就是对各类排水口采取堵、截和其它改造措施,堵住直排污水、截流混接水、防治河水倒灌。 <br />
<P> “修”就是针对排水管道和检查井各类缺陷,有针对性地采取修理措施,特别是要封堵地下水渗入、污水外渗。 <br />
<P> “分”就是采取有效对策,治理雨污混接,让雨水、污水各行其道,实现雨污分流。技术指南第四章“排水管道及检查井修复与治理”给出了雨污混接治理的具体方法,或者说具体要求更为恰当。 <br />
<P> “蓄”就是在系统中设置针对初期雨水、雨污混接水的截、贮等措施,减少直接排放对水体的影响。“净”就是采取就地应急处理措施,为初期雨水、雨污混接水排放水体前,再上一道锁。 <br />
<P> “管”就是强化对系统的维护管理措施,减少管道淤泥对水体的污染。 <br />
<P> “工欲解黑臭,必先治管道”点出了臭水体治理的前提和关键。“查、改、修、分、蓄、净、管”七项措施相辅相成,为臭水体整治关键和核心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具体手段和方法。 <br />
<P> 结合城市臭水体整治,对排水口、管道及检查井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,一定会大幅度提升城市排水系统的功效。排水系统功能有效提升是城市水环境改善的重要标志,本技术指南重要意义就在于此。</P>分享按钮<br />
<br />
<P class=)